唱片名:索尔蒂指挥维也纳交响乐团及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合唱团演出《尼布龙根指环》全剧,主要演唱者包括乔治.伦敦(George London)和汉斯.郝特(Hans Hotter)演唱“沃傥”(Wotan),科尔斯坦.弗拉格斯塔德(Kersten Flagstad)演唱“弗里卡”(Fricka),克莱尔.瓦特森(Claire Watson)演唱“弗莱娅”(Freia),科特.博姆(Kurt Bohme)演唱“法弗纳”(Fafner),古斯塔夫.内德林格(Gustav Neidlinger)演唱“阿尔布里克”(Alberich),詹姆斯.金(James King)演唱“西格蒙德”(Siegmund),里詹.克里斯品(Regine Krespin)演唱“西格林德”(Sieglinde),贝尔吉特.尼尔森(Birgit Nilsson)演唱“布伦西尔德”(Brunnhilde),沃尔夫冈.伍恩德伽森(Wolfgang Windgassen)演唱“西格弗利德”(Siegfried)等
唱片号:455 555-2
出版商:DECCA公司
出版年:1965年
SPARS:ADD
推荐度:5/5
正如德利克.库克(Deryck Cooke)所说,瓦格纳的乐剧四联剧《尼布龙根指环》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长的一部音乐艺术作品[1],而我个人认为,如果这部我钟爱的四连剧评不上最优秀的音乐作品,也起码可以挤入前三位。所以在瓦格纳诞辰200周年的纪念博文系列里,我们必须谈谈这部瓦氏最重要的作品。但是,我自愧自己的能力和音乐专业知识有限,无法在浩如烟海的《指环》研究文献中找出几个可以展开话题的角度和听友分享,从而可以达到以小见大的功用;只觉得自己仿佛是印度寓言里的瞎子,面对屋子里的大象素手无策;又觉得自己是只中国寓言里的井底之蛙,即使听说天地之广阔却在觊觎之余只能满足于头顶一圆蓝天。另一方面,我越来越认识到天涯论坛这种信息交流方式无法满足介绍象《指环》这样作品的要求,因为我无法快速的拍板和进行图文并茂地“所见即所得”编辑。
诉苦归诉苦,我必须尝试一下。这里打算用三到四周的时间将《指环》的音乐主题动机、人物、以及我自己对该剧的思考和大家交流一下,以下就从主题动机开始。
演出时间总计长达十五多个小时的《指环》,一般分四天演出,一天两场,因为观众比演出者更需要休息。瓦格纳写乐剧一般总是先把剧中的诗歌写就,然后再谱上曲子, 而《指环》剧作的音乐素材尤其复杂。伯纳德.萧(Bernard Shaw)认为瓦氏的《指环》是从最后的《众神的黄昏》开始谱曲的[2],因为在最后这一出中有几段冗长的唱词将整个指环故事的重点大致复述了一遍,所以即使没有看过全剧的你错过了飞去德国拜罗伊特的班机,只赶上最后一天,也可以通过《众神的黄昏》里的剧情大致了解全剧的脉络。所以,其实前三部《莱茵的黄金》、《女武神》和《西格弗利德》只是为了最后的“大火”做着剧中人物情绪和命运的准备,而第一部《莱茵的黄金》可以称得上是后三部故事展开的序幕,好比古时候打仗前先给敌兵布下的阵法。同时,从以下的主题动机讨论中,你可以听到基本上所有的主题动机都是从《莱茵的黄金》中派生而来,正如同瓦氏单本剧,如《帕西法尔》和《唐豪瑟》等动机从序曲中派生出一样。我个人觉得,瓦格纳最终决定将一出拉长成四出是因为瓦氏想用更多的篇幅来对他所追求的“乐剧”这种艺术形式做出实践性的探索,特别是主题动机(leitmotif)的运用。当然,有些功利主义者会说瓦氏是个财迷,因为卖四天的门票收入一定比一天的多得多。另一方面,我也同意伯纳德.萧所说的,最后一部比前三部更象歌剧,而前三部比末部更具有乐剧的特征,所以《指环》全剧音乐创作风格的变迁也是瓦氏乐剧艺术日渐成熟的见证。
本文开头提到的库克是个公认的瓦格纳专家,他在上个世纪60年代和开始进行录音室录制《指环》创举的索尔蒂爵士合作,用解说和音乐剪辑的方式为我们这些《指环》迷留下了近两个半小时的珍贵介绍录音,其中例举并系统地分析了《指环》中将近两百个主题动机。我将为听友一一罗列这些主题,这也是我花时间准备这个系列最久的工作,因为我至今尚未找到类似的中文翻译和介绍,希望我的尝试可以填补这一个缺憾。
(一)主题动机地分类
《指环》里的动机按所指对象来分,可以分四大类:
(1)剧中人物(character):比如剧中人物“虹鼎”(hunding)[参见主题动机示例#1]
(2)物件(object):比如爱神“弗莱娅”(Friea)的“金苹果”[参见主题动机示例#2]
(3)发生事件(event):比如“阿尔布利克”(Alberich)的威胁[参见主题动机示例#3]
(4)情感(emotion):比如“西格弗利德”(Siegfried)的愤怒[参见主题动机示例#4]
《指环》里的动机按音乐的构成来分,也可分四大类:
(1)原始主题:指第一次出现的动机,比如“大自然”主题动机[参见示例#5],“莱茵河美人鱼”主题动机[参见示例#22]等。
(2)定义主题:指一个简单而鲜明的配乐乐句,从原始动机或其他动机演化而来,始终代表某一个特定的事物,比如“大地母亲”艾尔达的定义主题[参见示例#8],指环定义主题[参见示例#41]等。
(3)胚胎主题:指比定义主题梢长的主题,往往在演唱中发生,从而其中某一小节演变成最终的定义主题或者演变成其他主题,比如森林的低吟胚胎动机[参见示例#14],指环胚胎主题[参见示例#39]等。
(4)演化主题:所有其他由以上三类或者以上三类乐句的一部分演化而来的,或是由演化主题继续演化而来的主题,这些主题占到整个主题示例的一大半,请参见示例。
(二)主题动机示例
由于篇幅有限,这期将列举示例#1至示例#57,其他示例在以后数期内陆续登出,考虑编辑的方便起见,我将这57个示例分成三个图形文件贴出,并在每个图形文件后面给出示例的剧中音乐剪辑:
稍稍对索尔蒂的《指环》做一点评。我个人的意见,如果你从来没有购置过任何《指环》套装碟但想购买一套收藏,这个版本绝对是你的第一选择。索尔蒂使得维也纳爱乐乐团对该剧里的音乐戏剧冲突的表达达到了录音的极限,而CD转制也是相当逼真。这里所有的音乐剪辑都取材于这套唱片(可以试试听一下#192和#193)。如果你没有那么多闲钱花销,当然有许多其他选择[1],系列后篇将介绍其他我认为录音较佳的《指环》廉价版。另外其实DVD也是不错的选择,因为DVD的数字录音采样是48KHz,而CD转制只是44.1KHz,而且还是那句老话,耳闻不如目睹,何况DVD是“耳闻+目睹+英文解释”,詹姆斯.莱文(James Levine)的大都会歌剧院版[2]和皮耶尔.鲍勒斯(Pierre Boulez)的拜罗伊特版[3]都是DVD里不错的选择。
[1] 当然你可以试试电驴,但是我衷心希望听友们支持古典音乐的正版。 [2] Cooke, D.; Wiener Philharmoniker; Solti, Sir. G. Introduction to Der Ring Des Bibelungen, Decca 443 581-2
[3] Shaw, B. The Perfect Wagnerite - a Commentrary on the Niblung's Ring
正如德利克.库克(Deryck Cooke)所说,瓦格纳的乐剧四联剧《尼布龙根指环》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长的一部音乐艺术作品[1],而我个人认为,如果这部我钟爱的四连剧评不上最优秀的音乐作品,也起码可以挤入前三位。所以在瓦格纳诞辰200周年的纪念博文系列里,我们必须谈谈这部瓦氏最重要的作品。但是,我自愧自己的能力和音乐专业知识有限,无法在浩如烟海的《指环》研究文献中找出几个可以展开话题的角度和听友分享,从而可以达到以小见大的功用;只觉得自己仿佛是印度寓言里的瞎子,面对屋子里的大象素手无策;又觉得自己是只中国寓言里的井底之蛙,即使听说天地之广阔却在觊觎之余只能满足于头顶一圆蓝天。另一方面,我越来越认识到天涯论坛这种信息交流方式无法满足介绍象《指环》这样作品的要求,因为我无法快速的拍板和进行图文并茂地“所见即所得”编辑。
诉苦归诉苦,我必须尝试一下。这里打算用三到四周的时间将《指环》的音乐主题动机、人物、以及我自己对该剧的思考和大家交流一下,以下就从主题动机开始。
演出时间总计长达十五多个小时的《指环》,一般分四天演出,一天两场,因为观众比演出者更需要休息。瓦格纳写乐剧一般总是先把剧中的诗歌写就,然后再谱上曲子, 而《指环》剧作的音乐素材尤其复杂。伯纳德.萧(Bernard Shaw)认为瓦氏的《指环》是从最后的《众神的黄昏》开始谱曲的[2],因为在最后这一出中有几段冗长的唱词将整个指环故事的重点大致复述了一遍,所以即使没有看过全剧的你错过了飞去德国拜罗伊特的班机,只赶上最后一天,也可以通过《众神的黄昏》里的剧情大致了解全剧的脉络。所以,其实前三部《莱茵的黄金》、《女武神》和《西格弗利德》只是为了最后的“大火”做着剧中人物情绪和命运的准备,而第一部《莱茵的黄金》可以称得上是后三部故事展开的序幕,好比古时候打仗前先给敌兵布下的阵法。同时,从以下的主题动机讨论中,你可以听到基本上所有的主题动机都是从《莱茵的黄金》中派生而来,正如同瓦氏单本剧,如《帕西法尔》和《唐豪瑟》等动机从序曲中派生出一样。我个人觉得,瓦格纳最终决定将一出拉长成四出是因为瓦氏想用更多的篇幅来对他所追求的“乐剧”这种艺术形式做出实践性的探索,特别是主题动机(leitmotif)的运用。当然,有些功利主义者会说瓦氏是个财迷,因为卖四天的门票收入一定比一天的多得多。另一方面,我也同意伯纳德.萧所说的,最后一部比前三部更象歌剧,而前三部比末部更具有乐剧的特征,所以《指环》全剧音乐创作风格的变迁也是瓦氏乐剧艺术日渐成熟的见证。
本文开头提到的库克是个公认的瓦格纳专家,他在上个世纪60年代和开始进行录音室录制《指环》创举的索尔蒂爵士合作,用解说和音乐剪辑的方式为我们这些《指环》迷留下了近两个半小时的珍贵介绍录音,其中例举并系统地分析了《指环》中将近两百个主题动机。我将为听友一一罗列这些主题,这也是我花时间准备这个系列最久的工作,因为我至今尚未找到类似的中文翻译和介绍,希望我的尝试可以填补这一个缺憾。
(一)主题动机地分类
《指环》里的动机按所指对象来分,可以分四大类:
(1)剧中人物(character):比如剧中人物“虹鼎”(hunding)[参见主题动机示例#1]
(2)物件(object):比如爱神“弗莱娅”(Friea)的“金苹果”[参见主题动机示例#2]
(3)发生事件(event):比如“阿尔布利克”(Alberich)的威胁[参见主题动机示例#3]
(4)情感(emotion):比如“西格弗利德”(Siegfried)的愤怒[参见主题动机示例#4]
《指环》里的动机按音乐的构成来分,也可分四大类:
(1)原始主题:指第一次出现的动机,比如“大自然”主题动机[参见示例#5],“莱茵河美人鱼”主题动机[参见示例#22]等。
(2)定义主题:指一个简单而鲜明的配乐乐句,从原始动机或其他动机演化而来,始终代表某一个特定的事物,比如“大地母亲”艾尔达的定义主题[参见示例#8],指环定义主题[参见示例#41]等。
(3)胚胎主题:指比定义主题梢长的主题,往往在演唱中发生,从而其中某一小节演变成最终的定义主题或者演变成其他主题,比如森林的低吟胚胎动机[参见示例#14],指环胚胎主题[参见示例#39]等。
(4)演化主题:所有其他由以上三类或者以上三类乐句的一部分演化而来的,或是由演化主题继续演化而来的主题,这些主题占到整个主题示例的一大半,请参见示例。
(二)主题动机示例
由于篇幅有限,这期将列举示例#1至示例#57,其他示例在以后数期内陆续登出,考虑编辑的方便起见,我将这57个示例分成三个图形文件贴出,并在每个图形文件后面给出示例的剧中音乐剪辑:
稍稍对索尔蒂的《指环》做一点评。我个人的意见,如果你从来没有购置过任何《指环》套装碟但想购买一套收藏,这个版本绝对是你的第一选择。索尔蒂使得维也纳爱乐乐团对该剧里的音乐戏剧冲突的表达达到了录音的极限,而CD转制也是相当逼真。这里所有的音乐剪辑都取材于这套唱片(可以试试听一下#192和#193)。如果你没有那么多闲钱花销,当然有许多其他选择[1],系列后篇将介绍其他我认为录音较佳的《指环》廉价版。另外其实DVD也是不错的选择,因为DVD的数字录音采样是48KHz,而CD转制只是44.1KHz,而且还是那句老话,耳闻不如目睹,何况DVD是“耳闻+目睹+英文解释”,詹姆斯.莱文(James Levine)的大都会歌剧院版[2]和皮耶尔.鲍勒斯(Pierre Boulez)的拜罗伊特版[3]都是DVD里不错的选择。
[1] 当然你可以试试电驴,但是我衷心希望听友们支持古典音乐的正版。 [2] Cooke, D.; Wiener Philharmoniker; Solti, Sir. G. Introduction to Der Ring Des Bibelungen, Decca 443 581-2
[3] Shaw, B. The Perfect Wagnerite - a Commentrary on the Niblung's 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