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10日星期日

[一周一发烧:2013第十一期]两张自带曲目背景介绍的唱片

唱片名:安特尔.多拉蒂(Antal Dorati)指挥明尼阿波利斯交响乐团演奏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及意大利狂想曲(Capriccio Italien),指挥伦敦交响乐团演奏贝多芬的惠灵顿的胜利(又名:“维多利亚战役”)
唱片商:宝丽金(PolyGram)旗下水星(MERCURY)公司
唱片号:434 360-2
出版年:1955,1958,1960
SPARS:ADD
推荐度:5/5


唱片名:本吉明.詹德(Benjamin Zander)指挥爱乐乐团演奏马勒A小调第六“悲剧”交响曲
唱片商:TELARC公司
唱片号:3CD-80586
出版年:2002
SPARS:DDD
推荐度:4/5

已故文化大家钱钟书曾在电话上对一位喜欢他作品的读者这样说:“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再去问那只生蛋的母鸡呢?”当爱乐者聆听一曲古典音乐后也有爱乐及人的冲动时,却无法致电给马勒或者“关注”贝多芬的微博。或许在这个充斥着现代高科技的“一切追求互动”的时代,爱好上百年前的音乐已然不时髦了。但是对于某些发烧友(比如象我),了解一位作曲家的生平和他本人写一个作品时的背景在很多时候的确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那个作品。古典音乐唱片封套里附带的说明告诉了一些相关信息,但象目前流行的电影DVD收藏版那样,附带了该作品的相关制作人员(包括指挥在内)叙说在录制该唱片时的体会和对该曲目本身的个人理解的曲目的,实属难得。

这里向各位听友推荐两张本人特别喜欢的唱片,两个曲目里都有两位作曲家本人特意安排的并非乐器所演奏的音效。这里所指的是“1812序曲”里的炮声和A小调交响曲末乐章里的锤声(hammer blow)。匈牙利指挥家多拉蒂被公认为演奏柴可夫斯基作品的专家,他为水星公司录制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柴氏作品,其中数这张“1812序曲”最为出色。唱片的制作人蒂姆斯.泰勒(Deems Taylor)在这张唱片里向我们介绍了录制序曲里炮声的经过,虽然不过是所谓“花絮”,但可以让我们了解到一张发烧碟的发烧音效到底是如何产生的。

而在第二套唱片里,指挥詹德用了一整张CD的篇幅向我们介绍了他对马勒这首作品的解读,他亲自朗读了整篇内容。他的介绍并非拘泥于作品在作曲结构和曲式上枯燥的解说,而是象科普节目那样向我们升入浅出地分析了作品的背景和内容。特别的,他说明了马勒本人对于锤声的要求和他本人的理解,以及在录制中的实现方案。当然,对于马勒作品的评荐迄今不在少数,我并没有说詹德的一家之言是绝对真理还是谬误,但起码我赞赏这位指挥家对于古典音乐普及所持的积极态度。除A小调之外,詹德还录制了马勒其他的交响乐作品,而且同样提供了一张附带的个人评述碟,值得推荐。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