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商:德意志唱片(Deutsche Grammophon GmbH)
出版年:1981
唱片号:400 031-2(原版),463 641-2(再版,The Originals系列)
SPARS:DDD
推荐度:4/5
唱片名:诹访内晶子演奏布鲁赫G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和降E大调苏格兰幻想曲,马里纳爵士(Sir Neville Marriner)指挥圣马丁室内乐团(Academy of St. Martin in the Field)协奏。
出版商:PHILIPS公司
出版年:1997
唱片号:454 180-2
SPARS:DDD
推荐度:4/5
麦克思.布鲁赫(Max Bruch)出版过三首小提琴协奏曲,大都认为(包括我在内)写于较早年的G小调比起后两首D小调更出名也更好听。布鲁赫本人对这种评论不以为然,认认真真的说自己的三个曲子都不错。意大利小提琴大师阿卡尔多(Salvatore Accardo)和指挥马苏尔合作(Kurt Masur)为PHILIPS公司出过一系列的布鲁赫小协LP,后又数字转制为一个双张碟,其间收录了所有三首小协和苏格兰幻想曲,也是不错的选择,而我下面就会谈到为什么我没有推荐那个版本。
人们常说“先入为主”,这种对第一次从未听过的曲子近乎初恋情节般的维祯体验往往很深刻,也最持久。于我,穆特演奏的G小调小协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出这张唱片时,穆特才十八岁,在唱片封套上充分展示了一个在德国啤酒和肉肠养育下的“小胖”少年的形象。而出乎意料的不光是穆特成年后身材的变迁,更是这张唱片里稚气未脱的她完美把握这个曲子的成熟感。她的演绎在浪漫的柔情之中流露出果断和坚定,在她的伯乐卡拉扬恰如其分的烘托下,这个数字录音可谓“先入为主”效应的最佳代表。
我已经记不清什么时候第一次听穆特/卡拉扬的这张唱片和这个曲子了,应该是在刚大学毕业,MP3刚刚流行的时候。我会把这个曲子RIP在公司的手提电脑里一直听,比听贝多芬第五和马勒第二更上瘾。之后的十几年里我几乎找来所有布鲁赫的G小调小协录音聆听,包括阿卡多的版本。但都无法说服我自己的“偏见”:始终在我看来,穆特版最优秀。直到不久前我听了诹访内晶子的录音,不觉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特别是第一乐章,诹访的速度稍慢,但她演奏的每一个音符和小结都是中规中矩,听罢特别过瘾。我于是又翻出穆特的版本同这个版本比较试听。最后我的结论是,诹访内晶子的第一乐章更出色,而穆特的柔板乐章更动人。最让我吃惊的是不同的演奏者会对一个乐句的处理如此不同,不光是节拍的快慢,还有运弓时提琴共鸣的泛音都不同。
这里我把上面提到的这个第二乐章的高潮乐句的五线谱不妨贴一下。
听友们如果感兴趣,可以找来穆特和诹访的版本比较一下,看看你更喜欢哪一个。于我,穆特对柔板乐章的处理独树一帜,始终是我的青睐。而从唱片录制质量上说,诹访内晶子的版本由于录制较晚,加之PHILIPS公司工程师的努力,更符合“发烧”的称谓。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