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24日星期日

[一周一发烧:2013第九期]两款不可多得的教堂音乐

唱片名:奥斯卡经文合唱团(Oscar's Motet Choir)演唱“献首新曲给主”(Cantate Domino)等赞美诗(Psalm)歌曲及音乐(也有译为“黑教堂”)
出版商:PROPRIUS公司
出版年:1976(LP),1993(CD)
唱片号:PRCD 7762
SPARS:ADD
推荐度:4/5


唱片名:圣莫里斯(Saint-Maurice)和圣莫尔(Saint-Maur)僧院的本笃会修士(Benedictine Monks)吟诵“圣母颂”(Salve Rigena)等格里高利圣咏(Gregorian Chant)
出版商:PHILIPS公司
出版年:1959
唱片号:420 879-2
SPARS:ADD
推荐度:4/5

教堂其实是一个极佳的录音场所,一是由于其建筑特点适合声音的传达和共鸣,在没有电子扩音设备的年代,恰当的教堂设计可以传达年迈牧师低沉的言辞到教堂内每一个角落,而巧妙的内设布置可以让每一个就座的信徒看见牧师和牧师身后供奉的主。二是由于教堂大多选址在相对幽静而沉寂的地点,即使是周遭偶尔的喧杂也被教堂外的空地和建筑本生厚实的石墙减弱。所以,在教堂里的录音既有了录音棚里刻意而得到的纯净,也有了录音棚里尽力却得不到的如临其境的空间感。

PROPRIUS公司是瑞典的一家小唱片公司,它的创始人约克伯.伯希欧斯(Jacob Boëthius)坦言自己小本经营的公司不能容忍水平参差不齐的唱片公诸于众。所以,这个公司出版的唱片录音都非常出色。而这里介绍的奥斯卡经文合唱团所演出的这张唱片由伯希欧斯本人担当制作人,长久以来更被众多发烧友所特意推崇,成为PROPRIUS公司最畅销的唱片。国内知道这张唱片的乐迷也有可观的数量,并给这张唱片取了个很玩味的名字“黑教堂”。这张唱片录制于1976年一月和四月间,所以是模拟录音,录音过程中只用了两个麦克风,但由于作为录音场所的奥斯卡教堂(Oscarskyrkan)完美的音效,聆听者仿佛置身于教堂之内,感觉逼近的人声和仿佛包容整个空间的管风琴琴声都颇具艺术感染力。

PROPRIUS公司的唱片里大都演唱的是赞美诗(Psalm),一般参加礼拜的教徒都会有一本赞美诗的书,里边搜集了大约一百五十多首赞美诗。这些赞美诗往往不是用来念的,而是唱出来的。配上了韵律的诗歌更易记诵,也更易打动人心。教徒门在歌唱时,会感觉对主的崇拜之情得到了更好的宣泄。比起这些可谓世俗化(或者说平民化)的赞美诗演唱来,这里介绍的第二张唱片里的录音又是另一番味道。这里演绎格里高利圣咏的都是教堂里专职的僧侣。格里高利圣咏是历史最悠久,曲调最单纯的圣咏,源自公元七世纪的卡罗林王朝(Carolingian Dynasty)。格利高利这个名字其实是来源于较卡罗林王朝更早年的格利高利一世教宗(Pope Gregory I),有学者认为是这位教宗把有韵律的经文引入了教堂。

PHILIPS公司的这张唱片录制于1959年十月间,里面搜录了不少脍炙人口的经文,包括象“感恩颂”(Te Deum)和“圣母颂”(Salva Rigena)。虽然说这些经文曲调初听时貌似简单,而细细品位之后会发现其实僧侣吟诵时可以有无穷的变化。录音工程师巧妙地运用了左右两个声道,使得歌声仿佛一问一答,此起彼伏。

2013年2月17日星期日

[一周一发烧:2013第八期]一百多年前的一个柔板乐章,两个演绎和一个偏见

唱片名:安娜-索菲.穆特(Anne-Sophie Mutter)演奏孟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和布鲁赫G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协奏。
出版商:德意志唱片(Deutsche Grammophon GmbH)
出版年:1981
唱片号:400 031-2(原版),463 641-2(再版,The Originals系列)
SPARS:DDD
推荐度:4/5


唱片名:诹访内晶子演奏布鲁赫G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和降E大调苏格兰幻想曲,马里纳爵士(Sir Neville Marriner)指挥圣马丁室内乐团(Academy of St. Martin in the Field)协奏。
出版商:PHILIPS公司
出版年:1997
唱片号:454 180-2
SPARS:DDD
推荐度:4/5


麦克思.布鲁赫(Max Bruch)出版过三首小提琴协奏曲,大都认为(包括我在内)写于较早年的G小调比起后两首D小调更出名也更好听。布鲁赫本人对这种评论不以为然,认认真真的说自己的三个曲子都不错。意大利小提琴大师阿卡尔多(Salvatore Accardo)和指挥马苏尔合作(Kurt Masur)为PHILIPS公司出过一系列的布鲁赫小协LP,后又数字转制为一个双张碟,其间收录了所有三首小协和苏格兰幻想曲,也是不错的选择,而我下面就会谈到为什么我没有推荐那个版本。

人们常说“先入为主”,这种第一次从未听过的曲子近乎初恋情节般的维祯体验往往很深刻,也最持久。于我,穆特演奏的G小调小协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出这张唱片时,穆特才十八岁,在唱片封套上充分展示了一个在德国啤酒和肉肠养育下的“小胖”少年的形象。而出乎意料的不光是穆特成年后身材的变迁,更是这张唱片里稚气未脱的她完美把握这个曲子的成熟感。她的演绎在浪漫的柔情之中流露出果断和坚定,在她的伯乐卡拉扬恰如其分的烘托下,这个数字录音可谓“先入为主”效应的最佳代表。

我已经记不清什么时候第一次听穆特/卡拉扬的这张唱片和这个曲子了,应该是在刚大学毕业,MP3刚刚流行的时候。我会把这个曲子RIP在公司的手提电脑里一直听,比听贝多芬第五和马勒第二更上瘾。之后的十几年里我几乎找来所有布鲁赫的G小调小协录音聆听,包括阿卡多的版本。但都无法说服我自己的“偏见”:始终在我看来,穆特版最优秀。直到不久前我听了诹访内晶子的录音,不觉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特别是第一乐章,诹访的速度稍慢,但她演奏的每一个音符和小结都是中规中矩,听罢特别过瘾。我于是又翻出穆特的版本同这个版本比较试听。最后我的结论是,诹访内晶子的第一乐章更出色,而穆特的柔板乐章更动人。最让我吃惊的是不同的演奏者会对一个乐句的处理如此不同,不光是节拍的快慢,还有运弓时提琴共鸣的泛音都不同。

这里我把上面提到的这个第二乐章的高潮乐句的五线谱不妨贴一下。



听友们如果感兴趣,可以找来穆特和诹访的版本比较一下,看看你更喜欢哪一个。于我,穆特对柔板乐章的处理独树一帜,始终是我的青睐。而从唱片录制质量上说,诹访内晶子的版本由于录制较晚,加之PHILIPS公司工程师的努力,更符合“发烧”的称谓。

@hifiweekly

2013年2月9日星期六

[一周一发烧:2013第七期]恭贺农历新年,介绍一张中西合璧的唱片

唱片名:吉尔.沙汉姆(Gil Shaham)演奏“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和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新加坡交响乐团协奏,水蓝指挥。
出版商:Canary Classics公司(沙汉姆自己的唱片公司)
唱片号:CC04
出版年:2004
SPARS:DDD
推荐度:3/5


今天是农历新年,这里恭祝所有听友和网友新年快乐,阖家团圆。考虑了几天,觉得不妨再为大家添一点中国元素,介绍一张我和我的家人都喜爱的曲子。虽然在很多人看来,这有可能是最普通不过的曲子,英文里说Cliché也好,Stereotype也罢,我却很想在今天把它从书架的最里面找出来放一放。

演奏者沙汉姆在一次电话采访时谈起他的中国情节,赞叹“梁祝”(Butterfly Lovers)小提琴协奏曲是被演奏过次数最多的协奏曲[1],这种说法不无他的道理。这首单乐章(也有认为是七个不同小乐章构成的)近乎交响诗的作品可以说在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华语地区可谓家喻户晓,历经半个多世纪长盛不衰。许多小提琴手也因为演奏这首曲子而为大众和媒体所津津乐道,包括1959年第一次公演该曲目时年仅十八岁的俞丽拿,嫁给了NAXOS唱片公司老板现定居香港的西崎崇子,以及家里兄弟姐妹多得可以组建一个弦乐团的盛中国。

比起这些或多或少靠“梁祝”小协“走红”大江南北的东方前辈来说,沙汉姆这个可以说八杆子打不着,伊利诺伊州出生的纽约人演奏这首曲子完全出于他对这首乐曲由衷的爱好。其实,“梁祝”在西方对大部分的古典音乐爱好者来说仍然是很陌生的,更不要说越剧“梁祝”了。在我看来,也只有自己拥有唱片公司的沙汉姆可以将自己的爱好完美的纪录下来,而不一味追求商业利益。想必与他曾经合作过的德意志唱片不可能做这种利润无法估计的买卖,更不会傻到用篇幅相对更长,更为人知晓的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协做陪衬。沙汉姆和水蓝在2004年录制了这张唱片,三年后他们又带领新加坡交响乐团来到中国在北京国际音乐节上演出了这个曲目。

说起“梁祝”,这首曲子对我个人来说也有一些渊源。我母亲虽然对西方古典音乐了解甚少,却非常喜欢“梁祝”,因为她是一个完完全全的越剧迷。虽然我父亲一直觉得越剧太过女性化,不适合男孩子多看,但是象“草桥结拜”,“十八相送”,“楼台相会”这些场景我从小就在母亲享受电视或电台节目时或主动或被动地听过,看过。一年前开始收集沙汉姆录音时,我偶然发掘出这张唱片,儿时的记忆又突然象电影般历历在目。陶醉之余,不但钦佩沙汉姆的琴技和他手里的“Comtesse de Polignac”小提琴魔鬼般的音色,更赞许象Canary Classics这样的小公司可以制作出如此高水准的唱片。

这里向听友推荐这张唱片,推荐度只有3,主要有两个原因,作为陪衬的D大调小协差强人意,而该唱片在Canary Classics网站上的零售价也让我觉得大吃一惊[2]。但是瑕不掩瑜,沙汉姆的小提琴模仿祝英台哭诉时地滑音和颤音可谓丝丝入扣,韵味十足。

[1]http://www.wvpbmedia.com/radio/cs/2008/gilshaham_interview.mp3
[2]http://www.canaryclassics.com/Music/Product/392ae615-d7e7-436e-857b-f97d24b2143d

@hifiweekly


2013年2月3日星期日

[一周一发烧:2003第六期]拉赫马尼诺夫的D小调钢琴协奏曲

唱片名:斯蒂芬.休(Stephen Hough)演奏拉赫马尼诺夫的四首钢琴协奏曲和帕格尼尼主题幻想曲,安德鲁.里顿(Andrew Litton)指挥达拉斯交响乐团协奏(实况录音)
出版年:2004
出版商:HYPERION公司
唱片号:67501/2
推荐度:5/5
SPARS:DDD


唱片名:玛尔莎.阿格里姬(Martha Argerich)演奏拉赫马尼诺夫的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和柴可夫斯基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理卡尔多.柴利(Richardo Chailly)指挥柏林广播交响乐团(拉氏D小调)及奇理尔.孔德拉辛指挥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柴氏降B小调)协奏(实况录音)
出版年:1980(柴氏降B小调),1982(拉氏D小调)
出版商:PHILIPS公司
唱片号:446 673-2
推荐度:4/5
SPARS:ADD

在我看来,D小调钢琴协奏曲是拉赫马尼诺夫四首钢协中写得最好的一首。虽然他的C小调钢协更为人知晓,我却钟爱这一首稍晚一些写就的作品,而再梢后的G小调钢协太过阴暗,没有这首末乐章那样有力量和朝气。出生于前苏联的美国钢琴家叶芬.布朗夫曼(Yefim Bronfman)在一次采访中评价这首钢协是为大象而写的,并表示对于刚刚接触古典音乐的听友来说,这首钢协是很好的入门作品。他本人也很喜爱这首作品,在YOUTUBE上可以找到他和维拉利.乔治耶夫(Valery Gergiev)合作在2004年东京演出的现场版。[1]

和布朗夫曼的意气相投的不在少数,几乎所有知名的二十世纪钢琴家都演出过这个作品。我听过或看过不下三十个版本,也有超过二十种不同的唱片收藏。最终我得出一个近乎让爱收藏唱片的我自己彻底沮丧的结论,这首钢协的最佳演绎当属现场录音或录像。这里有其偶然和必然性。先说说偶然性,因为大部分的古典音乐唱片,特别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出版的作品,多半都是录音棚的数字录音。有代表性的象卡拉扬甚至把同样多的精力花在了录音棚录音后的加工处理上,高数位的数字录音使得这样后期处理过,或俗称PS过的唱片失真不被人察觉,所以听友听到的往往是柏林爱乐近乎德国造的机械般精准完美的曲目和音效。可惜宝马或是奔驰的工艺对于拉氏的作品却无能为力,这就要谈谈必然性。对于同样一位成熟的独奏艺术家来说,在“与世隔绝”的录音棚里的演绎往往比不上他在现场演绎时的发挥,因为现场的听众虽然正襟危坐,却给独奏者本身,给指挥,还有给协奏的乐团都起了无形中的鼓舞作用,这和体育比赛要有拉拉队和观众是一个道理。而象演绎拉氏的这首作品,不光从曲子本身的演奏难度上和从曲作者想从该作品中向听众传达的讯息上都对拉氏以降的演绎者来说是一个挑战。既然是挑战,就不能怕冒险,不能担心犯错误。而这正中高水准的艺术家的下怀,他们能够从容不迫,在现场演出仿佛如鱼得水,纵情收放自如。相反,比起现场,录音棚昏暗的环境,加之此起彼伏的话筒,密密麻麻的电缆都无形中使得演艺者觉得压抑而拘谨。而深谙录音棚的目的是录制无瑕疵作品的录音者在这种心理暗示下,一鼓作气的锐气自然在害怕重复中丢失了。

所以我衷心建议听友们在享受录音之余不妨去听一次D小调钢协的音乐会。没有一张唱片的播放可以比得上一次高水准的演出能够带给你更多满足和愉悦,而这一首拉氏的作品尤为突出。当然什么事情都不是绝对的,唱片和现场演出有它们各自在制造音乐(英文Music Making,想不出怎么翻译...)中存在的价值,并不是非此即彼正邪的两面。对我个人来说,我也并不只赞成恩亚(ENYA)这一极端,或是笃信切利比达齐(Sergiu Celibidache)那一端。OK,不多说了,向大家推荐两张唱片(准确地说是三张唱片,因为第一张是双张碟),都是现场录音。HYPERION公司和PHILIPS公司的当值录音工程师做的工作不无褒奖之处,两张唱片不光保持了现场录音的空间感,而且观众带来的杂音几乎听不到。钢协的录音对独奏钢琴的定位和强度也是恰如其分,使得琴声既不突兀,又没有象鲁干斯基/奥拉莫的版本[RMNN-002]里的琴声那样被协奏乐团淹没。独奏钢琴家就不用多介绍了,两位都是家喻户晓的艺术家,他们在这里的演绎不愧为“有胆识”(risk-taking)的超水平发挥,琴技的精准和感情的自然流露可谓淋漓尽致。

顺便代说,协奏阿格里姬演出柴氏钢协的指挥是前苏联著名的指挥家孔德拉辛,他于1981年三月于阿姆斯特丹辞世而去。和阿格里姬在慕尼黑的这个合作是他去世前一年的现场录音,实属珍贵。

那些只喜欢录音棚里纯净的数字录音效果的听友不必和我一样失落,这个曲目的好录音比比皆是。喜欢享受炫技派的可以试试科西史(Zoltan Kocsis)与旧金山交响乐团瓦特(Edo De Waart)的合作[RMNN-005],他弹奏的D小调第一乐章只用了不足十四分钟。而喜欢细细品位该曲目并对着五线谱研究的听友不妨眷顾一下无处不适足的阿施肯那基(Vladimir Ashkenazy),他和普列文(Andre Previn)指挥伦敦交响乐团的双蝶装走的是煽情路线[RMNN-034],将近十九分钟的第一乐章自有其慢的味道。

[1]http://www.youtube.com/watch?v=aFkAwFDZGHk
[RMNN-002]Piano Concertos 1-4, Paganini Rhapsody, Chopin Variations, Corelli Variations, Lugansky, City of Birmingham Symphony Orchestra, Oramo, WarnerClassics 2564 63675-2



[RMNN-005]Piano Concertos 3&4, Kocsis, San Francisco Symphony, de Waart 412 475-2




[RMNN-034] Piano Concertos 1-4, Ashkenazy,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Previn, London 444 839-2





@Hifiweek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