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9日星期一

[一周一发烧:2013第十八期]聆听四位钢琴大师的临别赠予

唱片名:李帕蒂在法国东部文化名城贝桑松(Besançon)现场演奏巴赫、莫扎特、舒伯特和肖邦的钢琴独奏作品
唱片号:7243 5 62820 2 5
录制日:1950年9月16日
出版商:百代公司
SPARS:ADD
推荐度:5/5
唱片名:古尔德演奏里查.斯特劳斯的B小调第五钢琴奏鸣曲和五首钢琴曲
唱片号:869 7148562 2
录制年:1982年9月1日-3日
出版商:SONY/BMG公司
SPARS:DDD
推荐度:4/5
唱片名:霍洛维茨在德国汉堡演奏莫扎特、李斯特、舒曼、肖邦、舒伯特和莫里茨.莫什科夫斯基(Moritz Moszkowski)的钢琴独奏作品
唱片号:289 477 7558
录制年:1987年6月21日
出版商:德意志唱片公司
SPARS:DDD
推荐度:4/5

唱片名:米开朗基利在德国汉堡演奏德彪西的钢琴独奏作品
唱片号:999.101
录制年:1993年5月7日
出版商:DIVOX公司(MEMORIA ABM标识)
SPARS:DDD
推荐度:3/5




不想说太多,在这些大师的临别赠予面前,再谨慎的辞藻都显得做作,再虔诚的赞扬都显得虚伪。唯有屏气聆听。什么时候我们已经忘记了怎样专注做一件事?重叠的视窗,喋喋不休的手机振铃,喧闹的都市,还有我们愈来愈不耐烦的坏脾气。这一切是这个时代在进步吗?还是象霍金在《时间简史》里坦言的是无休止的从有序单体到无序随机的过程[1]?找个时间关上门,什么也不做,把手提电脑放进背包,只打开一本书,或者听听他们留给这个世界最后的馈赠。或许会找到属于你我自己的答案。

[1] Hawking, S. A Brief History of Time, p.184,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88.

2013年4月22日星期一

[一周一发烧:2013第十七期]音乐里的阿波罗和狄俄尼索斯

唱片名:所罗门(SOLOMON CUTNER)演奏贝多芬的晚期钢琴奏鸣曲,包括E小调第27,A大调第28,B大调第29,E大调第30,升A大调第31,和C小调第32
唱片号:CHS 7 64708 2
出版商:百代公司
出版年:1993
SPARS:ADD(STEREO/MONO)
推荐度:5/5


唱片名:卡洛斯.克莱博(Carlos Kleiber)指挥德雷斯顿国家管弦乐团(Staatskapelle Dresden)演出瓦格纳的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Tristan And Isolde)”
唱片号:413 315-2
出版商:德意志唱片公司
出版年:1982
SPARS:DDD
推荐度:5/5


唱片名:克林.戴维斯爵士(SIR COLIN DAVIS)指挥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管弦乐团(Concertgebouw Orchestra Amsterdam)演奏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
唱片号:411 425-2
出版商:PHILIPS公司
出版年:1974
SPARS:ADD
推荐度:4/5


唱片名: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齐(Vladimir Ashkenazy)演奏亚历山大.斯克里亚宾(Alexander Scriabin)的升F小调钢琴协奏曲,“狂喜之诗(Le Poème De L'Extase)”,和“普罗米修斯:火之诗(Prometheus:Poem of Fire)”,洛林.马泽尔(Lorin Maazel)指挥伦敦爱乐乐团(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和克利夫兰乐团(Cleveland Orchestra)协奏
唱片号:417 252-2
出版商:DECCA公司(LONDON标识)
出版年:1978
SPARS:ADD
推荐度:4/5

由于古希腊神话中的宙斯(Zeus)到处沾花惹草处处留情,他自然有一大群同父异母的孩子要照顾。其中一位太阳神阿波罗(Apollo)是他和神仙勒托(Leto)所生的龙凤胎中的男孩(同胞妹妹是猎神啊特密斯(Artemis));另一位酒神狄俄尼索斯(Dionysus)是半神(semi-divine),因为这孩子的母亲是凡人塞默勒(Semele)。也许正是由于这个神与半神或是永生与老朽的差别,阿波罗派(Apollonian)和狄俄尼索斯派(Dionysian)被用来区分两种不同的哲学和艺术的表现形式:前者指讲究逻辑,结构与和谐之美的作品,而后者则指那些描写混乱,迷幻和欲望的作品。他们之间孰是孰非暂且不论。

但是艺术作品,比如音乐作品并不是单纯的“太阳”或是单纯的“酒”。尼采在他《悲剧的产生》一书中着重论说了阿波罗和狄俄尼索斯的区分形式,并认为由于古希腊的悲剧完美地运用了这两种美学特征交织在一起时地对比,这些悲剧仍然是他心目中最优秀的艺术作品。而谈到音乐,他又说:“Among the peculiar artstic effects of musical tragedy we had to emphasise an Apollonian illusion, through which we are to be saved from immediate oneness with the Dionysian music, while our musical excitement is able to discharge itself on an Apollonian domain and in an interposed visible middle world ”[1] 对十九世纪中后期的德国哲学家和艺术家,包括尼采和瓦格纳在内,颇具影响力的叔本华之前也曾大加赞赏音乐这种艺术表现形式,他认为音乐是个人对于完全暂时脱离意志而化身为表象一部分的追求中最有效的和最普遍的,他在《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里这样说:“Seen as the expression of the world, music is therefore a universal language to the highest degree.”[2] 另有学者在研究了叔本华的所谓认知主义(cognitivism)的特点之后这样概括他对音乐旋律的看法,“叔本华重申理解音乐现实的内涵的必要性,并在他对旋律的讨论中特别指出了智慧层面的内涵。他断言旋律对于其他音乐要素(比如歌剧里的对白)并不帮助我们更减轻痛苦,而是给了我们对事物内涵更深层的理解。”[3] 或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瓦格纳在他后期的作品中,比如象《尼伯龙根的指环》(Der Ring des Nibelungen)和这里推荐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Tristan und Isolde),其对音乐的侧重远高于其他方面,而近年来在欧美国家推崇的朴素的歌剧演出舞美和道具设计也许同样也是鉴于相似的缘故。归根到底,作曲家已经将他们的阿波罗和狄俄尼索斯都写在了乐谱的旋律里。

我个人并不欣赏叔本华一贯的悲观主义(pessimism[4])人生态度,也对象尼采学习,着意在由阿波罗与狄俄尼索斯交织的错综复杂的音符里寻找思想升华的兴趣缺乏人云亦云的惯性认同感。对我来说,音乐是让我放任一下自己心情的最好的药引子,而在发烧迷乱之余,兴趣所致地了解了音乐本身的含义以及作曲者的用意也许是这个药引子的副作用吧。

来谈一下推荐的唱片吧,所罗门是一位不可多得的钢琴家,可惜在他知天命之年突发中风,从此告别舞台。听说他就是在为百代公司录制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时发病的,也许他真的体验到了这些奏鸣曲里有酒神的魔力,从而产生了无可救药的共鸣。特别的,作品第111号,经过了数字转制的录音虽然仍是单声道,但是所罗门演奏的第二乐章的确让我感受到了安德雷.席夫(Andras Schiff)所说的作曲家发自内心的对神的感激和对世人的宽恕之情[5]。克莱博在1982年为德意志唱片录制了这张数字时代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是我经常拿来聆听的版本。其中最让我震撼的是玛格丽特.普赖斯(Margaret Price)的演绎,有趣的是她从来没有在现场舞台上演过伊索尔德这个角色。第三张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不用多加赘述了,大家都比较熟悉,是典型的所谓“酒神”音乐。我这里特地找来一首德文诗的英义,觉得可以和曲子一比。

Love is set free
and there is no more
parting.
Life abounding surges
like an endless sea.
Only one night of
ecstasy -
an eternal poem -
and the sun that shines
upon us all
is the face of God.
- "Hymns to the Night" part5, Novalis [6]

最后一张阿什肯纳齐和马则尔搭档演奏斯克里亚宾的钢琴与乐队作品,同样“酒气十足”,特别的,斯克里亚宾为他作曲惯用音阶的每个音调配上了不同的颜色(Clavier a lumieres),是最好的“通感”的注脚。他还特地为“普罗米修斯:火之诗”一曲配上了灯光效果(color organ),可惜在二十世纪初这样的声光同步演绎并没有技术上的可行性。现如今当然是办得到了,感兴趣的听友不妨可以看看耶鲁大学演出的网上版本[7]。

@hifiweekly

[1] F. Nietzsche, The Birth of Tragedy, p.88, Digireads.com 2007.
[2] A. Schopenhauer, The World as Will and Representation, v1, p.289, Cambridge Univ. 2010
[3] D. Jacquette (editor), Schopenhauer, philosophy, and the arts, p128, "Schopenhauer stresses its necessity for understanding the complexity of reality, and in his treatment of melody in particular he gives a particularly intellectualist account, which asserts not that melody gives us greater relief from pain than any other aspect of music but that it gives us greater insight:...", Cambridge Univ. 1996
[4] A. Schopenhauer, Studies in Pessimism, p.3, The Echo Library 2006.
[5] A. Schiff's online lectures on Beetheven's piano sonata: http://music.guardian.co.uk/classical/page/0,,1943867,00.html
[6] Goethe, Hölderlin, Nietzsche and Others, German Poetry from 1850 to 1900: , p.126, Continuum Publishing 1984
[7] A. Gawboy, A. Scriabin,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3B7uQ5K0IU

2013年4月18日星期四

[一周一发烧:2013第十六期]唐璜,浮士德,和培尔.金特


唱片名:弗理茨.莱纳(Fritz Reiner)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演奏里查.斯特劳斯(Richard Strauss)的幻想变奏曲唐吉柯德(Don Quixote)和交响诗唐璜(Don Juan)
唱片号:886-9704604-2(Hybrid SACD)
出版商:RCA公司
出版年:2006
SPARS:ADD
推荐度:4/5



唱片名:卡罗.李兹(Carlo Rizzi)指挥威尔士国家歌剧合唱团和乐团演出查尔斯.古诺(Charles Gounod)的歌剧浮士德全剧
唱片号:4509-90872-2
出版商:TELDEC公司
出版年:1994
SPARS:DDD
推荐度:5/5


唱片名:尼米.夏伊(Neeme Järvi)指挥高森博格(Gothenburg)交响乐团与合唱团演出格里格的培尔.金特(Peer Gynt)配乐全曲及席格德.尤叟法尔(Sigurd Jorsalfar)配乐全曲
唱片号:423 079-2
出版商:德意志唱片公司
出版年:1987
SPARS:DDD
推荐度:5/5

有一类角色,西方称之为“反英雄”(anti-hero),比如象西班牙古典文化中玩世不恭,玩弄感情的唐璜,德国古典文化里将自己的灵魂出卖给魔鬼以换取年轻和智慧的浮士德,以及挪威民间传说中懦弱无能却最终获得幸福救赎的培尔.金特。这样的人物在中国的传统价值观里往往是被嗤之以鼻并用来作为所谓“反面典型”的,我们所崇尚的仿佛永远是“风萧萧兮易水寒”般豪迈就义的人物。

而在我看来, “反英雄”之与英雄,就像好莱坞卖座的讽刺模仿剧(paroty)之与它的原型,或像早期的成龙之于李小龙。虽然他们并没有大丈夫行走江湖一贯的大无畏气概,却拥有面对凶险状况时巧妙以对的情商与智商。他们并不是高不可及的神性化的理想抽象,而是同我们这些俗人一样,只具备不完美人性的现实聚象。所以,他们的故事虽然总不免有讽刺和荒诞的意味,却往往会引起我们更强的共鸣,在西方文化中也特别受到文学家和音乐家的推崇,被一而再,再而三的注入新的活力。

就比如这里为各位听友推荐的三种唱片里的三个角色。如今我们很难解读特儿索.德.莫利纳(Tirso de Molina),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以及易卜生(Henrik Johan Ibsen)将他们的故事编入剧本或写入诗作时是出于什么样的审美追求,我总觉得不可能只是作为以儆效尤的工具那么简单,毕竟它们不是极端化了的样板戏。想想其实我们这些成年人,也有时会犯类似的错误,总是有意无意的把事物归入好的或是坏的两种“典型”(stereotype),其实这样的区分既没有必要也不显高明。

音乐方面,这三张都是我喜爱并收藏的发烧碟。值得一提的,RCA公司把早期模拟录音时代的母带做了最新的数字转制,并用比CD的数字标准(44.1KHz)高得多的采样频率灌入SACD,当用支持SACD的机器通过96KHz数模解码回放时,聆听效果更贴近原先的塑胶唱片的空间感。

2013年4月6日星期六

[一周一发烧:2013第十五期]没有指挥的奥菲欧斯室内乐团



唱片名:奥菲欧斯室内乐团(Orpheus Chamber Orchestra)演奏乔治.亨德尔(George Handel)的“水上音乐”(Water Music)及“皇家烟火音乐”(Music for the Royal Fireworks)(完整版)
唱片号:474 168-2
出版商:德意志唱片(Deutsche Grammophon GmbH)
出版年:1992
SPARS:DDD
推荐度:4/5

唱片名:奥菲欧斯室内乐团演奏吉奥阿齐诺.罗西尼(Gioachino Rossini)的歌剧序曲集
唱片号:415 363-2(再版“MASTER”系列:416 5317)
出版商:德意志唱片
出版年:1990
SPARS:DDD
推荐度:5/5

唱片名:奥菲欧斯室内乐团演奏莫扎特的管乐协奏曲集
唱片号:469 362-2(“TRIO”系列,原版:423 623-2,423 377-2,427 677-2)
出版商:德意志唱片
出版年:2002
SPARS:DDD
推荐度:5/5



指挥被认为是一个乐团的灵魂人物。优秀的指挥,比如象古斯塔夫.马勒(Gustav Mahler)、乔治.塞尔(George Szell)、耶夫京尼.穆拉文斯基(Yevgeny Mravinsky)、阿托鲁.托斯卡尼尼(Arturo Toscanini)都是所谓“寡头政治”(autocracy)的代表,其中有的甚至不惜以替换乐团乐手的手段达到绝对领导的权威地位。赫博特.冯.卡拉扬(Herbert von Karajan)在他指挥的巅峰时期曾同时担任柏林爱乐的音乐总监和维也纳爱乐的艺术总监,在一次采访中他坦言自己喜欢指挥柏林胜过维也纳,“因为...” 他说:“我让柏林人做什么,他们照做;我让维也纳人做什么,他们也照做,但是做完了要问我为什么。”

那么,指挥真的是一个乐团的必须吗?无指挥乐团(conductorless orchestra)的演奏会不会象没有了监考老师的测验现场或是红绿灯失灵的芝加哥闹市街头?答案其实很简单,这里为听友介绍的纽约奥菲欧斯室内乐团给了我们一个坚决的否定断言(Negative Assertion)。这个乐团成立于1972年,至今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乐团每一个成员在排练中采用公平轮替的方法领导整个乐团讨论曲目的具体演奏技法和配合过程,解决理解分歧和“不和谐音”。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哈斯工商管理学院(Haas Business School,U.C. Berkeley)对这种奥菲欧斯进程(Orpheus Process)很有兴趣,觉得该模式可以“跨界”用于工商业的运作管理。特里.皮尔斯(Terry Pierce),一位哈斯学院的讲师这样解释说:“在一个无指挥的乐团里,乐手们必须达成一致,同意乐谱每部分的演绎方法。那就需要团队的情商(team emotional intelligence)。乐团成员间需要用非常老道的方法互相沟通来得到预想的结果,而且每一个人必须参与。”[1]


其实绝大多数的室内乐演出都是没有指挥的合作,比如在一个弦乐四重演奏表演中,我们可以细心的观察到乐手间会用一个点头、一眸眼神、甚至一簇微笑来配合。而对于象奥菲欧斯室内这样集合了几十名乐手的乐团,他们之间的相互配合需要更多的信任与默契。有一个在硅谷非常流行的问句:“能扩大运用吗?(Does it scale?)”,意思是一个硬件的设计或是软件的算法是否可以经得起更快更多更大的现实环境而保持小规模测试中的理想状态。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恰恰道出了许多初创公司最终走向失败却不可救赎的设计“原罪”。所以,这个问题也成为时下所有创业者和风险投资人挂在嘴边的熟语。回来说说奥菲欧斯,乐团初创者把室内乐里为数不多的乐器间的组织合作理念运用到了的一个拥有几十名乐手的乐团,可以说这个方案是可以“扩大应用”的。在此收笔,我想问作为单纯听众的我们在聆听这些唱片
是否在意了指挥不存在的事实,注意了各个乐器间的配合?

这里为听友们推荐三张奥菲欧斯室内乐团的唱片。出版商都是德意志唱片,曲目也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主流作品。值得一提的,罗西尼的序曲往往要求更大的乐团配备,奥菲欧斯可以巧妙的为这样的曲目“瘦身”,为我们表演了一组浓缩版的歌剧序曲,使得这里的乐句更清晰,各乐器间的对比也更有戏剧对比。


[1]“In a conductorless orchestra, the musicians have to make the decisions and agree on how they will play each part of a score,” he said. “That requires team emotional intelligence. The orchestra members have to relate to each other in a very mature way to get results, and everyone has to participate.”-http://www.berkeley.edu/news/berkelyan/2001/11/29_orch.html